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4的文章

輸在起跑線?工藝品與工廠出品

博物館內一塊大理石向壓在自己身上的,同樣用大理石雕成的雕像說﹕為何你可以受欣賞敬重,而我每天只被人踐踏? 雕像回應﹕因為我被雕刻家鑿了很多次,才有今天的成果。 這個故事網上流傳了很久,其實跟「玉不琢不成器」的意思大致相同。很多時候我們都慨嘆一代不如一代。就以娛樂圈簡單來看如梅艷芳、劉德華、張學友、周潤發等等,你在維基搜尋一下,都知道他們沒有讀過大學,十來歲便以出來打工,梅艷芳更於4歲便在荔園唱歌。這是當時的環境土壤孕育出一班蜚聲國際的巨星。 不是說讀書不好,只是土壤不同了。以前每人出身背景及經歷都不同,現在大家都同樣經歷幼稚園、小學、中學。以前環境差,但多變化,單說每間小學也不一樣,現在的校舍每間也一式一樣,公屋居屋格式一樣。好處就是減省興建成本,但壞處卻磨滅了各區的獨特之處。 資源環境較差時,就像一個老工匠用簡陋的工具一刀一刀在雕刻,慢慢地雕出藝術品。過程中當然會有失手,刻錯一刀,雕像就成不了大器,就像以往不是人人可以成材,有些誤入歧途。現在教育普及了,要求有系統、統一可考核的標準,就是這些令大部份香港學生變成考試機器或者考試失敗者,沒有機會或時間讓他們發揮自己個性。就像一間工廠,無日無止的倒模生產,每個娃娃都能通過品質鑑定,但你知道,內裏一定沒有一件稱得上藝術品。 曾經一齣劇集裏面有這樣一個片段,一位老師傅用了很多時間剌繡出兩面不同的剌繡,鬼匠神工。但仍及不上一名小孩,按一個掣便能織出一塊布出來令人嘖嘖稱奇。所以上一代想要效率快、而品質有保證的產物,製造出給下一代的土壤便生產出平庸,這點我們得接受。 香港這個彈丸之地,資訊發達,運輸成本低。其實十分適合發展創意如電視電影遊戲等軟工業。以前輝煌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現在問題出現,因為平庸的出產不可能再感動整個亞洲,人家也有造星的能力。香港的電視配音技術也是亞洲數一數二的,但現在已找不到聲線獨特,一聽便辨認出的新進配音員了。 林語堂於「生活的藝術」內說過,唯有人們併棄考試這種觀念,才不致於埋沒個性。我認為完全放棄考試確實不可能,人們應該認清了考試及統一等好處及弊病,從中取得平衡。不要為了單單節省成本而建造一模一樣的校舍,要知道學生一生花了大部份時間在學校渡過。不要以公開試的成績劃為唯一出路,如體育藝術創作方面,多參考學生日常的作品。 筆者讀書年代被認為是填鴨式教育,一味強記死背。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