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1的文章

This is it

有時人類可能不知不覺有預知能力 記得MJ最後一個演唱會命為"This is it". 中文應該譯作:就係咁喇 而不知看過那一齣西片,有一句對話"This is it" 中文譯作﹕死定了 結果 this is it 結束了MJ的悲劇一生

由音樂文學看人類循環

鋼琴音樂四五百年歷史,由文藝復興開始至到現代時期 其演變及過程大約如此﹕ 文藝復興是簡單的單音, 巴洛克時期的複雜曲式及結構,內容大多以上帝神曲為題 古典時間開始旋律簡化, 浪漫時期開始華麗的結構裝飾,及著重表達個人感受 現代時間著重表現國家的特質及自身愛國情感 最後現代的作曲體現了作家完成內在自我的想法 Individualism 再看中國文學 有先秦時代那些天問求神問卜的詩辭 然後唐詩宋詞較華麗公整的個人情感演譯 再進化到清末的小說 民初的我手寫我口書面語 然後到現代那些很隨意沒有規範的網絡語言 可看 人類一開始到世界 不知所措 敬畏神 然後開始群體生活間會定立一些規範/準則 但日子一久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渴望 從而演變到強調個人主義的獨特性 是民主? 不,是無政府無國界狀態 隨著全球化盛行 這個風潮,我想除了天然災害之外 沒什麼來阻止得了 國家與國家之間利益相連 而交通便利國界亦開始模糊 當然這不是我在世能見的事 因為這個演變需要時間 如果還未世界末日的話

信心與壓力

教學也有十年時間 雖然斷斷續續時間也不長 但由柏斯見工的經驗來說 教學經驗真的騙不得 由上課會睡著最差的老師 到現在應該不是最差的老師了 壓力還是沒有減少 每逢遇到不肯練琴的學生 我就覺得是自己問題 沒能力令他們開心有目標的練琴 可能因為我之前學琴時都很懶散 遇到啟蒙老師後 才開始對琴認真 但前後都消耗了十年 才真正主動學習 當然不全是老師的功勞 還有其他因素促使我對鋼琴認真 如不想自己學了十年琴都一事無成 加上自己真的加入了教琴行列 普通求學時期的學生 沒有這個動力 所以現在每次教琴 遇上好的學生,又會覺得擔誤了他們 遇上懶的學生,又覺自己未能提起他們興趣 幸好,上年有兩個學生跟我說 跟我學後好了一點 我才能繼續 加上自己放在琴的時間相對少了 但興趣不減 增加了很多對鋼琴有關的閱讀 當然很多.....意即比以前多 數量其實不是很多 現在沒有全職教學的念頭 只希望能和每個學生成為朋友 分享古典鋼琴的樂趣

詭異的曲手指

初學鋼琴時,認音符當然困難。可是最困難的莫過於為曲手指 (即是用手指頭有肉的地方彈奏,似打字狀) 而能夠曲手指的人是不論年齡及性別的 有些4-5歲便已能控制,但有些去到中學也不能運用 自己也是八級以後才懂得曲手指 但發現由不懂曲至曲手指之分別 在於你有否用心在鋼琴方面 與學習時間長短/或練琴的時間長短沒一定影響 因為我以前每天也練習一小時,但從沒放在心 果然,一般來說,能曲手指的學生 大部份真的會練琴 對樂理也有興趣 之後,要做的事 怎樣才能令學生提起練琴的興趣?

觀後感

看見笑談風月的觀後感,覺得自歎不如。 現在我連寫一篇少少的電影感想也寫不出,總不如以前的揮洒自如。 文章思緒繼續,欠連貫性 以前我一定會找人傾訴,說自己這個不行,那個不行 人始終長大了 不能再這樣撒讓人討厭的嬌 現在師傅都不見我 但我還是希望見他們 而且還是在「特定」的場合 不只是見面閒談 目標十年 比學鋼琴還要難的是 再沒有人催迫我 真的只靠自己恒心 昨天成功開動了筆記電腦 打了半篇「機密邂逅」的觀後感 方覺自己辭窮得很 琴魂 -- 目標為鋼琴古典音樂的鑰匙 魔方 -- 滲透故事模式 設定要開始設計

2011年第1篇

9號回教會,講道為「不死焉能生」 死亡好似離我比較遠,但我又很怕死亡 想到自己身邊重要的人都會死 我便會淚眼盈眶 講道很長,我未有全程集中精神去聽 但神往往就是這樣 我偏偏聽到「貪心」一課 2011年我打算學 8級aural 韓文 想考ATCL 即興演奏 但聽完那一課之後,再經自己深思 發覺以上種種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東西 只是我想掛在身上多一個名牌而已 真正令我快樂的事,是 和同事打一場羽毛球 同培爸在一起 不能放棄的寫作 做好這三件事就可以了 否則一上韓文課,便不能請假 時間又再變得少了 還是多留時間在家,培家人又好,培朋友又好 自己練琴寫寫作又好 也無必要再多加一個標籤在身上 反而少了做令自己快樂而想做的事 口中經常說不能放棄寫作 實際上,我又為寫作做過什麼? 而即興演奏是我想學很久的事,又可以侍奉神 所費時間又不多。我的鋼琴是神賜給我的 求神助我將即興學好 感謝神 我決定不學韓文 就算學都只是在家學生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