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3的文章

有錢大哂咩

小時候,大人總教導我們「錢不是萬能」。錢不可以買健康、愛情、真心…… 當然,後面總連帶一句「無錢就萬萬不能」 強大掘起後,我發現有錢真係大哂﹗ 不論是輝煌一時港產片,甚至是荷里活電影也因要迎合龐大的內地市場而自我審查,內容要邪不能勝正,政治要正確等等,完全扼殺了創意工業的發展。目前可能還未看到壞處,但近來的電影創意有限,慢慢的可能令觀眾遠離電影也說不定。不過不怕,我們還有十三億人的市場。可是,在中國有能力消費的,只是少數。 因為市場大,文化方面,為了統一,叮噹被改為「多啦A夢」。可能對新一代沒有影響,但只是音譯的名字,大大沒有叮噹譯得本地化好。為了遷就市場,任何譯名都會是音譯。 有錢,可以鋪得起最貴的街鋪,做金鋪做藥房。話之那已是數十年的街坊老店。有錢,可以買得起幾間豪宅,或買房收租。有錢,台灣人也要回內地拍諜戰片,所有人都回內地拍劇搵錢。有錢,可以找演技最好,叫座力最高的明星拍戲拍劇。有錢,可以買技術最高的球員,也可以有足夠的球員外借,進一步加強球隊影響力。有錢,連廉潔多年的政府官員,也向權力府首稱臣,講盡違背良心的說話,置港人利益於不理。有錢,我可以印銀紙,令其他國家貨幣都貶值。有錢,可以用法律程序申請禁制令,就算我理虧在先。 金錢是否萬惡?不﹗錢本身無罪,只是為何這些年全球好像向錢看得太過,特別是中國市場。生活可否簡單一點,世界可否無爭一點。

世界末日

世界末日 我指的世界末日並不是整個地球爆炸,人類要移居那款。而是地球上的物種包括人類滅絕……地球?仍會在八大行星中。 人類從遠古時代已有破壞自然的行為,如行軍打仗時會燒森林等。直至工業革命後,科技一日千里,已超越大自然本身的回復速度。 中國為了發展經濟,為了面子,不斷好大喜功,建三峽大霸。無止境的浪費資源,重建的樓房無人住,建了的校舍可以隨意拆卸。建發電廠,工廠不理附近農村,排放污水污染物。真不明白每個國家發展也會經過污染……要待環境好一點,才會理會環境,儘管可能要多付數十倍的代價。 如果科技是因為人類滿足慾望而發展,那麼只有提高人們對大自然的追求,環保才能真正發展起來。 當人類覺得清新空氣比交通方便更重要,一口安全的水比一個染色手袋重要,無污染的泥土比建高樓大廈重要……  

電視頻道多了,還是食、玩、劇

隨著數碼電話廣播,香港人看似多了選擇 畫質改善了,高清了 可是因為新台都是屬於大台 內容多了,感覺卻空洞 因為編排節目的人都是用經營翡翠台的模式及思維去運作 無可厚非,人總是會參考成功的例子 可是,一個以外購節目作主導的台 明顯翡翠台並不是成功的例子 翡翠台的強項是本地製作嘛 加上時移勢易,觀眾並不再需要靠電視去獲得資訊 電視便淪為二播媒體 受網絡世界所牽制 網上先火紅起來,才會在電視看到 可是世界那麼多好節目 並不是每個都可以在網上找到 電視台應該利用這個空隙去引入新節目予香港觀眾 而不是因循固有的成功因素 沿用舊法,一味食食食、玩玩玩、劇劇劇 必定保險 矛盾的是,不想高清及J2台分薄主台的收視 但播放的節目卻為了短期的收視而去迎合同一班喜歡飲食、旅遊玩樂及追劇的觀眾 高清翡翠台及J2開台5年了 數得出令人驚喜的節目寮寮可數 在缺乏宣傳下,就算有好節目也會一瞬而過 每個時段有特定類型的節目, 做旅遊的,便全年整個時段也要找旅遊 做生態的,便要繼續做,就算不是鱷魚就是獅子 做日劇的,就全年都要做日劇, 那怕再爛的,也要照做 收費台更明顯是網絡二播 「中國好聲音」紅了,便播 「舌尖」在報紙報導了,便買 那憑什麼吸引更多人登記? 如要吸納新的觀眾層 必須有魄力及遠見 去容納新的節目及模式 其實很多時候,電視台往往低估了觀眾的接受力 每每以網絡作試驗平台 造成播放滯後,不能再帶領潮流 君不見三台加上收費頻道的劇集數目多得驚人 打開J2不是劇就是旅遊 轉台到高清台不是野生動物,又是旅遊 賣靚人靚景,盡用高清優勢不是不對 可是連明珠台也有高清,又有雙語 高清台只剩下高清劇場及創富坊 劇集已隨著網絡播放而吸引力大減 為什麼不發掘其他類型的節目? 有些冷門的科學節目?Discovery Channel, BBC也有類似節目,收看的也有很多 一些講述世界各地兒童學校生活的節目(World of Children)?這些人們該不會網上看吧﹗ 最近火紅的韓國綜藝「爸爸去那兒」,兒童童真,剪接細緻感人,節目有點慢,跟香港一貫草草率率的比,但每個鏡頭及環節看得出是精心安排,絕對值得一看。 還看無線會否購入,購入後又如何播出? 45年的習慣,不是一時三刻能改過來 觀眾需要

時也命也

4月1日普天同悼一代巨星張國榮逝世十周年 故此,有很多人慨嘆香港樂壇青黃不接,越見萎縮,未及八九十年代般輝煌,亦感現今新一代偶像不夠努力,幕後詞曲唱質素皆一般,故未能衝出香港。 實情是早期香港較周邊地區如台灣韓國等開放。香港往往可以吸納來自台灣、內地的人材來發展。歌壇如王菲、黎明,影壇如王祖賢、張敏等。而資訊亦沒有現今發達,香港製作人往往將日本成功的例子照搬過來,如改編歌、參考偶像造型等。電視節目亦是如此。 隨著周邊國家發展起來,人家本土也有偶像出品,就算香港的再紅,注目度也難免被攤分了。加上互聯網盛行,要看外國歌手比看本地的更直接更方便。而且很容易便能重聽以前的作品,眾歌手要挑戰的不單是現今香港本地,而是全亞洲全世界的歌手,甚至以前的歌手也是競爭對手。因為歌曲加上時間的醞釀,耐聽的更加耐聽。 我並不否定努力的重要,環境順逆都要努力。我只想說別怪我們這一代不努力,我們的成就其實真的受限於周邊環境。世界比廿年前複雜了。就如士多,以前只是賣小食飲品。現在的七十一,又可以增值、又可以繳費,又可以叮野食……服務多了,鋪租貴了,工作多了,可是員工的待遇沒變。 其實我非常不喜歡這個說法,為何我們再努力也難如以往般成功?香港現在有本地組合、自己的歌,自己的作詞人……但就出不了張國榮般的巨星。就像你玩的網上小遊戲忽然低分了,其實只是程式設定困難了。 我知道就算環境如何惡劣,也有出色的人,就像陳奕迅……比例比較少而已。 一生匆匆數十載,看誰平步上青雲。